2016-07-04 17:58:25 来源:超级美味
在中国,五谷始终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。大约两千年前,五谷的排序为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。而今天,中国粮食产量的前三名已经变成稻谷、小麦和玉米。中国,从南到北,广袤的国土,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,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,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。
重庆市梁平县蟠龙镇,地势东高西低、北高南低。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,年平均气温15℃,年降雨量一千二百毫米。境内有蟠龙洞为中国四大古洞之一。这里矿山资源丰富,土壤矿物质含量高,当地村民多以开采矿山碎石和农业耕作为主。
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一个概念:北方人喜欢吃面食,而南方人则离不开米饭,这是因为一千年前形成的两大农业布局,一个是黄河流域以黍和麦为主的旱作农业,而另一个则是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。因此出现了中国独特的“南米北面”主食格局。
地处海拔850米左右蟠龙镇扈槽村,正处于中国最古老的稻作文化区,给稻田灌溉的水源是山上涌出的冷泉泉水,终年清凉彻骨;土壤则被当地人称为“冷沙田”,质轻、疏松、多孔、透气性良好。得天独厚的条件,造就了大米的好品质,这里温度偏低,水稻生长期比别的地方长50天左右。
上世纪90年代,农村纷纷建起砖房,加工技术机械化,很多农户改变了农耕技术。然而,山高坡陡,沟壑纵伸的地貌形成了特有的耕作习俗和格局。田地分布在山林间,不能使用规模化和机械化的耕作技术,一直延续并传承着最古老的耕作方法。
土生土长的梁平人老吴,世代都是农民,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。耕作冷沙田用的是黄牛和爬犁,从日出延续到日落。
每年稻谷成熟,是扈槽村人最忙碌的时候。村民们走进冷沙田,挥舞着割刀,熟练的一寸一寸、一根一根割下稻穗,享受丰收的喜悦。主妇们已经在家为他们准备美味的饭菜。
加工坊里,传承几个世纪的加工方法一直没有改变。檑子、米筛、石碾等传统大米加工工具,始终在这里展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。
木制的檑子高约1米左右,上端较薄,形似磨盘,下端形似磨座。将稻谷喂进漏孔,再推动木柄,在“轰轰隆隆”的声响中,稻谷被锯齿状的木齿磨去谷壳,从檑子的腰间出来。然后,用竹筛将大米与谷壳分离出来,再经石碾反复碾压,就成了我们吃的“熟米”。
稻法的自然,把米胚完整地保存下来,大米的营养元素更全面。往往没有改变的,才是我们一直需要的。